站务公告
致新访客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兴化语文网 >> 文章中心 >> ≡高考练兵场≡ >> 总复习 >> 正文  
  推荐专题:历届高考试题||百家讲坛||CCTV10《读书》||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的构想和安排
作者:互联网    来源:互联网    点击:11104    时间:2005-11-6    编辑:何春锋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的构想和安排

   盐城中学 高金章
 
一   思考

    高三学生要想在语文复习中全面提高的自己的语文水平,依靠什么?除了刻苦的精神,合适的方法,还要靠散放于课文中的知识基础及学生基本具备的而暂时还不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基础。离开这两个基础想在复习求得语文水平的全面提高,是很难想像的。因此,高三语文的第一轮复习必须紧扣课本。而对于课本的处理大家普遍感到很困难,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干脆扔掉课本直接从高考知识点复习抓起,此种做法似离源脱本,就像要鸟儿离开空气展翅高飞一样。无所寄托怎能腾飞?有的也想利用课本,也想好好地挖掘课本资源,但不知道如何利用,一团雾水,两眼茫然,如入宝山却不知如何取宝。方略不明,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怎么可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处于摸索之中。我们觉得,首先要对课本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一下我们手中的语文新教材那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那些内容是必须重点复习的,那些能力是能从中培养并能努力提高的。有的放矢,才有成功的可能。我们认为课文复习的主要内容应为:
    课文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包括课文的附录,如《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容易用错的字一览表》(第四册)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二册)《词语表》等等;
    古代诗文名家名篇及分散于课文中的名句的背诵和默写;
    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和欣赏方法的指导及欣赏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归纳和特殊句式的掌握,就是指120个常用实词和15个常用虚词,四种特殊句式;
    现代散文和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课文附录中有些内容也应该注意,如《中国文学的鉴赏》、《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第三册)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第四册)、《外国文学简介》(第五册)等等。
    课文复习的重点应为古代诗词鉴赏,文言文的知识的归纳和掌握,包括文言文的翻译。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觉得课本的复习,既不能满把抓,更不能全不抓。对于课本一般的现代文,则可以毫不犹豫的放下不管,对于跟高考密切相关的课文和内容,则不仅要抓,而且要抓实,抓基础知识的积累,抓迁移,抓运用,并通过它们抓语言能力的训练,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增强和提升。
    课文复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再炒一遍吗?显然不是,或者不完全是。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课文中的基本知识及学生现有的基本能力跟高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要求存在这一种基本关系――基础和提升的关系,由此及彼的桥梁的关系,以旧带新、不断扩大学生视野的关系。因此,我们觉得,课文复习的着眼点应是:以课文复习为抓手,以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由旧带新、以旧促新、以旧解新、从课内到课外、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达到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全面提升高三学生的语文水平的目的,实现由课本的复习向考点的复习高水平的转移。

              二  计划

    课本的复习,我们打算安排两个月的时间,即用8~9周的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古代诗歌

    1 课时安排 ――两周。背诵默写四课时,讲习相关知识、评价课内和课外的诗歌七课时,学生自己提问析疑一课时,练习两课时
    2 复习要点:
    古代诗歌的背诵默写,大约13篇课文计46首诗词,主要分布于第三册和第五册;
    古代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文体知识)
    鉴赏要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能用形象的语言描写诗句的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及看法;
    欣赏诗歌的语言,体会炼字的精巧,抓住诗眼赏析内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含修辞方法)――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
    论鉴赏,或披文入情,或知人论世;
    谈风格,或婉约细腻,或豪放旷达;或精巧,或质朴;
    析修辞,夸张,对偶(对仗),借代,拟人,比喻,设问,反问;
    还要注意我国诗歌的一些传统的表情达意的习惯,体现的含义,如:折柳,鸿雁,月,尺牍,杜鹃,猿等等。
    3 精选课外欣赏名篇十五首以上,编成练习,以供迁移欣赏训练能力之用。

文言文

    1 课时安排――四周。以册序为经,以知识点的归纳讲解为纬,以默写名文名段,知识点的归纳、讲解,做一定量的练习和学生看书为手段,穿插训练,灵活安排。
    2   复习要点
    要背诵的篇目(含部分要背诵的章节)计20篇。分散于各册课文之中;
    归纳常见实词的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的词,兼词,通假字,活用的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2003年考纲)――而  何  乃  乎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古文句子的翻译及翻译的方法、技巧等;
    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  精选十五篇古文,编成练习,以训练学生运用和迁移的能力。
    5
散文小说

    散文小说的复习,宜换一种方法,即用课外精选的短小精悍的散文和小说,配以练习,并通过对练习讲解,带出课文中相关的散文和小说的知识和鉴赏小说散文的方法。


           
三    示例

    训练的对象:诗歌鉴赏(一节课)。
    训练的重点:诗歌中的关键的字和诗眼在写景状物、描绘意境及表达作者感情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复习课文中的古诗词,欣赏体会关键性的字或诗眼在诗中的作用,由此延伸到课外,解决相关的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主要过程――
    回忆并背诵《山居秋瞑》、《越中览古》、《登高》、《蜀相》等诗,找出这诗中精练、含蓄恰当地表达作者情感的字或诗句,并赏析之。琢字炼句,语句精工,寓意新奇,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常常是着一字就境界全出。欣赏诗歌如果抓住这关键性的字,抓住了诗眼,往往就能抓住诗的主旨。就关键性的字的类型来看,有以下几种:
    (一)  用动词来描写静态的景物,以动衬静,烘托了环境的幽美宜人,用动词勾画出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用动词表现作者的特殊的情感。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出了这里充满活力喧闹的气氛;更衬托出了这里的幽静、优美和宜人的环境,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巧妙地运用动词来表情达意,在课文所选的诗篇中是随处可见的。像"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了,"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在"字,就很值得玩味,山"在",潮"在",城"在",那么什么不"在"了呢?这样一思考,就能体会到作者那对国运衰微的感慨了。"
    二) 副词在古诗词的炼字中有很特别的作用,可今昔对比,可烘托渲染,可抒发情感 。
    如《越中览古》,"只今唯有鹧鸪飞"中的"唯"字,跟前面的"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中的"尽"、"满"两个形容词相呼应,前后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透露出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一个"唯"字,令人回味无穷。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才""却"二字,不仅写尽了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又如"国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的"尽"字,烘托出了扬州城遭受劫掠后的荒凉和破败;
    (三)形容词的作用,用活一个形容词,往往能达到"境界全出"的效果。
    可选用《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已",前者体现出的凄凉冷落的境界,抒发了壮志未酬的痛苦的感情,后者,传达出身心具衰、报国无门无限悲凉之情。课文中像这样例子还很多,可以用来体会其中的妙处。
    迁移训练并讲评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闲"字是全篇之眼,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6.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常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就此作一点简要分析。
    古今许多论者在充分肯定词的词的上片,特别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的同时,对全词的基调和主旨的评价却基本持否定的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就此作一点简要的分析。

    抓课文的复习,一要实,课课安排实,讲练背默穿插进行,不能放羊;二要活,灵活运用,不要有呆板的套子,三要进一步摸索复习的路数,为今后的复习积累宝贵的经验。但千万不要忘记课文复习的根本目的――着眼于打好学生语文的基础,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来源:三槐居)

  • 上一篇文章: 高考答题方法谈
  • 下一篇文章: 2006年高考大纲·语文

  • 站务公告 | 致新访客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关于本站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2002-2020 兴化语文网        
    站长:江苏省兴化市沙沟中学 何春锋